{{errorTip}} 

北美博士申请的难度大不大?

Marco:

自述

L同学

[图片]

 

背景信息

本科所在学校:某985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均分: 88TOEFL:90GRE:320+3.5

 

收到offer

(本科直博)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申请专业

MSE

 

完善背景,默默为出国努力

大一的时候,我们的班导师是悉尼大学毕业的博士,当时老师告诉我们好好学习,将来有机会就出国读博,看看不一样的世界,过一段不同的生活,了解不一样的研究氛围。所以从那时起,我的心里就埋下了一颗出国的种子。

大二时我有一个好朋友的学...

显示全部

自述

L同学

38171-KOztKsFC-qcGZC5eLt8Z0HpJM1HB3Zld.jpg

 

背景信息

本科所在学校:某985高校
材料科学与工程
均分: 88
TOEFL:90
GRE:320+3.5

 

收到offer

(本科直博)
史蒂文斯理工学院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申请专业

MSE

 

完善背景,默默为出国努力

大一的时候,我们的班导师是悉尼大学毕业的博士,当时老师告诉我们好好学习,将来有机会就出国读博,看看不一样的世界,过一段不同的生活,了解不一样的研究氛围。所以从那时起,我的心里就埋下了一颗出国的种子。

大二时我有一个好朋友的学长,他们一个宿舍都出了国,也就是那时候我正式开始准备TOEFL、GRE的备考,也尝试了第一次TOEFL的考试。

38171-0nurzA9x4REBpVz4bLQPXgmjrv85Nemu.jpg

好的语言成绩是申请的敲门砖,但在TOEFL备考方面,我应该算是个反面教材。尽管我早在大二就开始准备托福了,但是由于太贪玩,准备的效果并不好。这还要从大三下学期我去台湾交换的时候说起,因为台湾那儿报考托福很便宜,所以我一下子就报了两场。但后来发现台湾真的太好玩了,我每周都出去玩,根本就没有心思去学习或者复习,所以在一整年的交换学习中,我的TOEFL都没有什么长进。

直到从台湾回来后的那个暑假,我才开始安心的坐在学校图书馆复习了三个月,最终考到了90分。尽管分不高,但是因为时间来不及的关系,也就没办法再考了。

所以我觉得语言考试没有捷径可走,想突击还是挺难的,一定要平时多加练习。我建议大家可以经常到相关备考的网站上做听力和阅读的训练,多了解一下自己的学习进度。

38171-pAcKcnX2o5LY4UlI1eGgwR54DZB0gSf2.jpg

后来考GRE的时候,也没太多时间准备,因为当时我每天还要套磁老板,老板经常问的就是语言怎么样,GRE考了吗。但当时GRE一直没有出分,后来我就急急忙忙报了两场。

差不多第一次复习了半个月,后来第二次又补了半个月,大概就是一个月不到的时间考了个GRE。所以说像语言备考,我的建议越早准备越好,因为大一大二的暑假大家其实都还是很闲,完全可以利用一个暑假出个分,这样后面申请就会轻松很多。

因为我想申的是材料科学与工程(MSE)方向的博士,所以科研经历还是挺重要的。我是从大一下开始进实验室的,因为我们学校主要是是做传统金属材料这个方向,但是国外这方面做的比较少而且这个方向的前景并不是很好,所以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做新材料半导体方向。

38171-UpK_n_aEjI6dEPEWFRhorcRYkISquMQO.jpg

后来我就去找非本专业的这个方向的老师,就跟着开始做一些比较简单的研究,后来自己也慢慢的熟悉了,就申请了大创,有一些国家级和校级的一些项目。

在研究方向方面,套磁的老板可能喜欢看和他研究方向比较match的一些项目,但如果没有很match的项目话,老板也会看你的潜力这些的。因为本科其实能做的内容也有限,所以老板可能更看重的是你的兴趣,想往这方面做的动力。

然后实验的话details是蛮重要的东西,可以让老板知道你做了什么,并且面试的时候老板最喜欢问的问题就是你做过的实验的最大的突破口或者limitation是什么,然后可能还会让你做一个PPT展示一下,我觉得最好可以放些实验数据或者是一些表格在上面,这样讲起来也会比较清楚。

选校、文书,细节决定成败

选校的时候我觉得首先应该明确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老板、学校、地区等等这些因素也要多方面地去搜集资料,深入的了解。

在选择的时候可以适当拉开差距,毕竟纯PhD申请风险还是挺高的,可以按top30、top40-60、top60-80、top100这样子拉开学校档次。

后面就是在目标学校里选择老板了,可以看看老板的主页、研究和论文情况,然后发邮件套磁。当然也可以根据老板的回复情况,比如是积极还是模棱两可再做出选校调整,最终选出申请学校。如果有校友资源一定要好好利用,多多咨询有经验的学长姐,当然一些留学论坛比如寄托、小木虫也是很好的选择,也可以去看看芝士圈留学的行家列表,有没有相关的校友资源。

38171-YwgM3iTfnf5yq0E8gYAQPPJ26AoZplXu.jpg

至于文书,PhD每次申请的时候都会递交一个CV,一般都会写你的教育背景和实践经历等等。我觉得一个内容丰富的CV在PhD申请的时候作用还是非常大的,最好是能够有一些publication,就算只有一个也会让你有更多的优势。科研经历可以选择三段以上写在上面。

至于PS或者SOP,我觉得在PhD申请时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文书作为申请过程中必须要提交的材料,所以肯定要尽全力写好,文采好就更出彩了。

不过我当时是香港和美国混申的,香港的申请在前面,当时套磁的香港老板帮我改过researchproposal(RP),所以后来我申美国的时候就以这个RP为基础,然后请芝士圈的Iracema D 老师帮我进一步修改。

38171-TWTsNpWvA_G8Or-b0hBx8vR-CUfTZ3KV.jpg

Iracema 在RP书写上也帮了我很多,最终帮我完成了一篇让我非常满意的文书。然后赶在11月底递交了12月1日截止的那一批学校的申请。目前已经收到了两所学校的offer,如果让我选的话,我应该会去UCR吧,毕竟相比起来我更喜欢美国东海岸的阳光。

PhD申请真的是个玄学,从GPA,科研,选校,套磁到面试都是一步步走过来的,其中各种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那些在出国和保研之间纠结的小伙伴,一定要尽早决定,两者不可兼得!如果铁了心出去,就把保研机会留给别人,尽早开始准备。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如愿收获理想的offer!

收起
取消

在英国授课型研究生毕业,申请博士容易么?

Xin Li:

英国一年制硕士本身的定位不是读博,其中各个环节的设置也完全没考虑学生要读博。所以和美国比,肯定是有一点点劣势,和国内硕士比,大概率有优势,小概率棋逢对手。

具体解释如下:

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三个方面的分析综合在一起,分别是:

1. 博士申请,对于导师和录取委员会,申请者的核心成功要素是什么?2. 这些必须的成功要素里,英国一年制硕士,可以提供你什么,很难提供你什么?3. 你的对手,他们相比你,多了什么,或者少了什么?

 

第一部分:博士申请,对于导...

显示全部

英国一年制硕士本身的定位不是读博,其中各个环节的设置也完全没考虑学生要读博。所以和美国比,肯定是有一点点劣势,和国内硕士比,大概率有优势,小概率棋逢对手。

具体解释如下:

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三个方面的分析综合在一起,分别是:

1. 博士申请,对于导师和录取委员会,申请者的核心成功要素是什么?
2. 这些必须的成功要素里,英国一年制硕士,可以提供你什么,很难提供你什么?
3. 你的对手,他们相比你,多了什么,或者少了什么?

 

第一部分:博士申请,对于导师和录取委员会,核心成功要素是什么

核心成功要素是两个:

a. 一份优秀的成绩单,其中,英美教育系统下的成绩单效果远远好于国内
b. 一个比较深入的研究经历,而且老师看得懂,喜欢

读博士的英美博士的核心,是老师本人要招一个和他研究兴趣相同,并且小有成果,让老师认为你以后可以在他所在的学术圈里有一定水平,甚至可以成为他在他自己学术道路上的左膀右臂的人。他要招一个“自己人”。

所以,成绩单和科研经历的关系是这样的:这是一个两回合的竞赛,第一回合通过的人,进入第二回合,但是通过第一轮以后,第一轮的所需要的资料就没用了,和第二轮没关系。第一轮是成绩单,第二轮是科研经历。比如先用GPA 3.7卡一刀;筛完以后,导师开始看研究经历,这时候,GPA 3.85和3.75,没区别,除非最后没看到任何人和自己特别兴趣相同,那才会重新捡回GPA来比较。第一轮再高,对第二轮也没有帮助,但是第一轮低了,很可能没有机会进入第二轮。

所以对于成绩单来说,这份成绩单背后的说服力是很重要的,要让老师感觉到,你是一个受过良好系统科研训练的可教之才。这里面,国内的成绩单的说服力会低。

然后是科研经历,这里不是浅尝辄止的凑数的科研,而是你真的感兴趣,你查了很多资料,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的观点体系,并且对其中的诸多主要方面已经自己验证过了,结果已经有了。但是你这个体系可以是错的,也可以是有点幼稚的,但是老师是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你的兴趣,并且你为了你的兴趣已经进行了诸多努力,而且是已经有成绩了(虽然有可能是一大堆证伪)。这个情况下,你就必须要有时间去做科研,不是简单地出人出力,而是你自己申请机会,设计体系,验证它,并且已经出了一部分重要结果。

第二部分:英国一年制硕士,可以提供你什么?

录取委员会看重的这两个东西,其实英国一年制硕士都不一定能提供的出来。成绩单,你如果想要和博士无缝衔接,就要12月提交博士申请,那时候,你在英国第一个学期的成绩还没有出来,你的英国学校的成绩单是空的,只能给你一个简历上的名字。由于你尚未证明你在英美教育系统下的学习能力,所以这一环节,你缺失。科研经历,更加难有,因为你只有两个月时间,还要去熟悉导师,找机会,难度更大。

实施上,最可行的方法是,硕士8月毕业之后,准备12月的申请。但这样,在时间表上和美国两年硕士不就完全一样了吗?是的,就是完全一样了,而且你也很难有优势,因为英国硕士是一年的,就没有给大家进实验室预留很多空间,所以各个老板也不太有考虑招个硕士进来帮忙的习惯和传统。

所以,英国有研究性硕士和普通硕士的区别,前者是真正面向博士培养的,如果你要读博,你就需要申请前者。而前者,很多时候是两年的,又和美国一样了。

总之,读一个英国一年制的硕士,是一个hard模式申请phd的路数,只要看清楚了申请博士的核心成功要素,综合结合自己的情况,很少有人会选择这种模式,这种硕士本身的市场定位也不是为博士设计的。

但是这也不是说你就有劣势,还要看你的对手是什么情况。

第三部分:你的对手,他们相比你,多了什么,或者少了什么?

根据第一部分中提到的申请phd录取委员会所看中的,本部分的讨论,就集中在GPA和科研经验上。

1. 你的国内对手:

a. 国外的成绩单他们大概率没有,有可能有交换经历,那么在这个经历中,他们大概率会竭尽所能考取高分数,并且有推荐信。
b. 国外的科研经历他们大概率也没有,但是现在一些中介有渠道帮助学生出国做暑期科研,他们如果有这种机会,就一定比你有优势。因为这种暑期科研,是有固定岗位和工作内容的,不全是打杂。这等于ps里是有干货写的,导师的推荐信也就稳了。

2. 你的美国硕士对手:

a. 他们的机会超过你。成绩单有而且分数已经出来了(因为他们是第二年了),科研也已经做了一年多,而且很可能在刚刚结束的暑假中大干特干了三个月
b. 但是他们很多人不考虑英国博士

所以你的情况就是:

你对比美国硕士,竞争机会明显弱,这不是你能力不行,而是你选择的模式不适合和人家竞争;
你对比国内硕士,你比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有优势,但是也不是很多,因为你的优势其实只有一个没成绩单的学校名字;
你和他们中有海外交换和海外暑期科研的人相比,竞争力差不多,但是人家已经读了一年硕士,有了一年科研成果,你本科才毕业不到半年,暑假肯定本科学校也不会让你再回实验室做几天。

第四部分:结论,以及你最佳的路径是什么?

结论就是:英国一年制硕士本身的定位就不是读博,其中各个环节的设置也完全没考虑学生要读博。所以和美国比,肯定是劣势,和国内硕士比,大概率有优势,小概率棋逢对手。

但是,我最后觉得最重要的是回到楼主提问的实质上来,那就是,我作为还没到申请季的本科学生,我现在是有选择的,我要怎么办才能最大化我自己的结果?

相信刚才的回答,其实你已经看出来了:

1. 首先,美国一些州的2年硕士和英国1年比,并没有贵太多,不要因为钱,就上来先入为主卡掉整个美国

2. 你还没到申请季,我刚才说的所有国内硕士可以用的提升手段,都是给你准备的。你要:

a. 你也去申请美国大学的暑期科研

b. 你也去美国大学交换,考高分,力保四门课里有一个老师愿意给你写推荐信

3. 然后拿着这些,你即使去英国读硕士,也就没有任何问题了,读硕士只是你的一个缓冲期,该有的,你在来之前已经攒齐了。

就这样:-)

收起
取消

加拿大留学圈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该话题答主

Emma Chen | 芝士圈咨询顾问

西安大略大学 图书馆信息科学 Master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tudied Master of Arts (MA) in Education at the We
Emma Chen:

我在加拿大生活7年,其中在圣凯瑟琳住了8个月,在圣约翰斯住了4个月,剩余时间都住伦敦(对,加拿大有个小伦敦)。这期间,我在韦仕顿大学(Western University)攻读教育学硕士和图书馆信息科学硕士并有一个小宝宝。加拿大留学圈复杂多样,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我仅以我的经历和视角为大家描述一些片段。

目录便于阅读:

信息来源学生群体社交活动文化差异衣食住行

信息来源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各类信息一般有五大要素及时性、相关性、权威性、准确性...

显示全部

我在加拿大生活7年,其中在圣凯瑟琳住了8个月,在圣约翰斯住了4个月,剩余时间都住伦敦(对,加拿大有个小伦敦)。这期间,我在韦仕顿大学(Western University)攻读教育学硕士和图书馆信息科学硕士并有一个小宝宝。加拿大留学圈复杂多样,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我仅以我的经历和视角为大家描述一些片段。

目录便于阅读:

信息来源
学生群体
社交活动
文化差异
衣食住行

信息来源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各类信息一般有五大要素及时性、相关性、权威性、准确性和目的性。如果能够细细思考这几方面,你就能够更好地知道什么样的信息从什么地方去获取。如果有问题,是问朋友,问学长学姐,还是问学校办公室;是搜网页,搜数据库,还是挑选书目。不同的信息来源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和收获。

国内每个班都有班长团支书,信息是通过最高层一级一级有组织地通知下来,重要信息会反复强调,同学们接收信息是被动的。

在国外的高校,学校信息是通过发邮件的方式直接传达到每一个同学注册的学校邮箱。没有人来直接告诉你,大家必须要每天查邮件,主动去获取信息。刚到加拿大学习的第一学期,我特别没有安全感,生怕漏了什么信息,同学之间每天很焦虑地互通有无。后来养成每天查邮件的习惯,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查邮件,每一封邮件反复读。再后来通过邮件标题筛选邮件,没兴趣的就直接略过,相关邮件重要邮件才仔细看。

生活中,大多数留学生除了继续关注微信朋友圈,还都会有Facebook, Gmail, YouTube账号。拥有更多多媒体软件的使用权,就会常常发现一些有趣的信息传播现象。想起芝士圈最初创立的原因之一是传统留学中介信息不对称。芝士圈的顾问行家都是有留学背景的人群,对学校的官方网站相当熟悉,结合自身的经历,提供的信息相对真实准确。

学生群体

国内一般是全身心学习,然后学业结束找一份工作,在固定的工作单位升职加薪,即使有调动,也不会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加拿大学习的目的多元化,为了移民,为了学历,为了工作,为了带孩子时间灵活等等。留学生学习阶段不仅仅是在校学习,与此同时,在一个单位长期做志愿者或者兼职是普遍现象,一边学习一边积攒工作经验。在学习期间结婚生子也很平常,好多有小宝宝的妈妈都还没结束学业。很多教授也不反对带宝宝去上课,抱着孩子做演讲(presentation)也是可以的。

多元现象导致了在校的年龄差异和多重身份。本科生相对还好,硕士生和博士生横跨二十几到五十几,是同学,同时也可能是长辈。在加拿大这个有名的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多重身份再平常不过,是学生,同时也可能是老师;是学生,同时也可能是某公司CEO。不少人外显身份被人熟知,聊得久了深入了才知道他们的隐藏身份,真是身边处处有惊喜。总而言之,留学圈称之为学生群体,但不局限于学生身份。

社交活动

留学生活中,社交活动五花八门。校园里有很多俱乐部,每学期orientation期间都会宣传,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汇聚到一起。学校会定期组织校友活动,国际生交流活动以及专业内部活动。做各类学生工作也会认识不同专业的同学。校外活动更为广泛,徒步旅行、摄影、插花、建模、餐饮、打靶、打猎、开游艇、开飞机等等,只要有兴趣爱好,就不怕找不到组织。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Facebook、当地城市官网加入团队并了解活动信息。

圈子多,选择广。想提升自己或者放纵自己,都由自己的选择。融入一个什么样的圈子,大部分决定了会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氛围,进而会或多或少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虽然都是加拿大留学圈,但一个个的小圈子可以很不相同,自主选择性显得特别重要。现如今中国超市和中国餐馆林立,银行、电信公司、大使馆等机构都有中文服务,尤其是多伦多和温哥华地区,很多店面都可以用支付宝和微信扫码付款,如果不想走出舒适区,全天说中文也能生存。

文化差异

到了加拿大后才发现,没有人按照英语课本中学的对话来讲。

一般打招呼问 “How are you?” 回答最多的是 “Good”,而不是 “I’m fine”。“I’m fine” 一般接在 “Are you ok?” 后回答。告别的时候也很少说 “See you”,而是用 “Have a good day” 或者 “Take care” 等来代替。

另外,我在加拿大7年很少听人说 “disagree”,一般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会先肯定 “Good point! I agree with (观点的一部分)。From my perspective (不同意见的部分)”,或者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I think (完全相反的观点)”。

前面提到发邮件是学习和工作的主要交流途径。发邮件时要打招呼,比如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Happy Monday” 。回邮件时,在表达正式内容之前得感谢一下,比如 “Thanks for sharing the information”。任何东西都可以感谢,实在没有可以谢的,可以说 “Thanks for your email”。看似可有可无的话,实际上不可或缺。当一个人习惯收到这样模式的邮件,突然有一封邮件不是这样的,真的会觉得很不礼貌。了解语言文化的差异也是留学的一门必修课。

衣食住行

大多数加拿大城市会有大半年的冬天,而室内有暖气,室内外温差相当大。大家都会备一件很厚的羽绒服,出门穿,进屋脱。富裕一点的人手一件加拿大鹅羽绒服,毕竟是加拿大特产嘛!夏天正好相反,外面特别热,有些室内有点凉。出门随手带一件方便穿和脱的外套也成了必需品。有的人在加拿大的Mall买衣服,有的人还是选择淘宝买(今年双十一我也试了一下,加拿大的银行卡居然可以直接用,自动转换金额,十几样东西运到一个地点集装再运到家门口,下单到到货不到两周,有点震惊),当然也有从当地网上买,也有从其他国家代购,衣服不分国界。

因为学校没有食堂,留学生基本都会做饭吧,只是做得好还是糊弄一下的差别。有的人一次做二三十个鸡翅或者鸡腿,分一星期吃,第一天做,后面都只要热一热就行;有的人煮个面加点榨菜一餐就熬过去了;有的人去超市买半成品,热一热就可以吃;有的人一个披萨分两餐吃:午饭加晚饭。有追求的人就不一样,买各种调料和工具,下个做菜APP,很认真地一步一步照做。做菜的种类还要有变化,中餐、西餐、日料轮着来。富有一点的人一星期一半在饭店吃,一半在家里吃。也有周末跑去其他城市买菜或者仅仅为在那吃一餐饭。伙食费一个月从两三百到几千加元不等,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策略。

住宿的选择也不少: 住公寓 (apartment),住别墅 (house),住联排别墅 (townhouse),住当地人家里 (homestay),当然也可以住学校公寓。(这里也存在文化语言差异,国内一般认为的小别墅,在这边大家都称 “house”,但 “house” 翻译成中文是 “住宅;房子”,一般不会翻译成别墅。)住宿问题学校不会安排,都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就算是住学校的公寓也需要申请,还不一定能申请到。合租的趣闻趣事就很多了,没有好坏,一切都是经历。

加拿大地广人稀,出行公交车和汽车最为常见。公交车到达每一站都很准时,误差不超过两分钟。每个路线的公交车一般半小时或者一小时才有一辆,如果错过了,就真的要等半小时或者一小时。在大雪风飞、瑟瑟发抖的冬天,怎一个惨字了得!我在圣凯瑟琳的时候,从我住的地方到学校自己开车只要12分钟,坐公交车得近一小时,还遇到过公交车变号转路线,开到一半不服务了直接开去终点站等状况,特别无语。我在圣约翰斯的时候遇到过公交车全笼罩着一层厚厚的泥,路边没什么路灯,从车内完全看不清开到哪了,得配合手机地图看开到哪了,哪里下车。公交车也不报站,下一站要下车得自己提前拉线提醒司机。在加拿大生活没有小汽车真的很艰难。有小汽车就方便很多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加拿大风景如画,空闲之余,大家都会去各大城市观光旅行。

 

出国留学意味着有更多的选择,尤其是在加拿大这样多元文化的环境下,生活中各个方面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选择。有留学经历的人和没有留学经历的人看这篇文章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留学,不仅仅是习得知识、感受文化,也是开拓眼界、丰富人生,留学生活只有经历了才能真正体会,希望大家能够踊跃申请,探索多姿多彩的世界!

收起
取消

英国的G5大学硕士毕业,回国好找工作吗?

Marco:

首先是结论:

好不好找到工作,主要需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

(1) 市场优质机会的总量(2) 你的竞争对手数量,实力分层,和比你强的层级的比例

1. 如果你是G5的理工科:

a. 如果你是CS大类的:

因为美国的CS大类毕业后基本留在美国,所以作为G5大学硕士(且大概率国内读的本科)的同学,你大概会自定义自己的水平能够在国内最强的互联网公司中一决高下,并且把稳妥档和保底放在国内1.5-2线的互联网公司。那么,你的对手将会是

(1)国内top10大学的C...

显示全部

首先是结论:

好不好找到工作,主要需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

(1) 市场优质机会的总量
(2) 你的竞争对手数量,实力分层,和比你强的层级的比例

1. 如果你是G5的理工科:

a. 如果你是CS大类的:

因为美国的CS大类毕业后基本留在美国,所以作为G5大学硕士(且大概率国内读的本科)的同学,你大概会自定义自己的水平能够在国内最强的互联网公司中一决高下,并且把稳妥档和保底放在国内1.5-2线的互联网公司。那么,你的对手将会是

(1)国内top10大学的CS大类的硕士(且本科大概率不是top10),
(2)top学校的优秀的本科生。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比较肯定的说,你的硕士的训练难度,和你的对手差不多,但是你只有一年,你的对手有2-3年,所以训练时间和积累少,所以你和你的对手是棋逢对手,非常接近。你会比你最强的对手弱一些,但会比一半左右的他们明显强一些。你可以根据这个描述判断你好不好找工作。总之,最后,至少在一个1.5线互联网公司工作,几乎是没问题的。

b. 如果你是non-CS的(比如土木,医药,机械,生物医学工程,材料,船舶,航空,交通运输):

这些行业很多是国家垄断行业,或者是市场已经高度成熟的专业,或者是比较敏感的专业,所以就业会比CS类的弱一些,除非你的家庭本身就是这些行业的圈内人。但是目前国内有些行业和互联网、AI结合以后,其实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国内的很多政策也使得民营资本更多的参与进来,比如医药、生物医学工程、机械等等,所以开放性的机会是明显增多的,但有时候也需要PHD学历才可以,所以,明白你的专业的市场需求的实质,然后进行规划,是最重要的。不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就读这些专业的硕士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其实一样。

2. 如果你是G5的商科:

a. 如果你是quant-base的(比如金融大类):

美国常春藤金融大类的学生会全力以赴留在美国或者去香港,同时一定会申请上海以作为稳妥档。作为G5大学的学生,你应该明白你留在英国的难度肯定大于ivy league学生留在美国的难度,因为这两个国家机会总量差太多,而且你一定很清楚去香港也面临很大竞争。这时候,你会发现,你最大的劣势,是英国硕士只有一年,你没法完全完成软实力的全面换代。

找工作所需要的软实力实际是非常具体的,主要包括

生活方式、颜值、network空手套白狼的心里障碍和脸皮、在人生低谷中坚决顶住的能力(和你的项目有没有给你时间调整回来)、在面试的行为问题中能讲出来的故事(背后实际是英国欧洲和美国能给予你的新奇体验的机会,以及留学项目的时间长度)。

你会发现你和美国ivy league同档位的学校比起来,是有一点不占优势的。所以你一定会更加寄希望于你申请的上海的工作。而你的竞争对手,将会是:

(1)ivy league几乎所有的相关专业的学生
(2)国内顶尖商科学校的硕士(且本科大部分不是顶尖学校的)
(3)国内顶尖商科学校的优秀本科生
(4)一大批学历一般但是家里关系网优秀的同学。

你最终会发现你最多处于前五分之一的位置,而不是top5%。而且,你会发现,国内有很多机会实际是封闭的,并不对外开放。比如几乎所有券商的行研部门,你必须先实习6个月,然后由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原则决定是否有offer。所以,市场总机会中实际只有一部分是对你开放的,当然,对你的对手也一样。所以,处于top 10%也并不能说就稳了。所以难度你可以自己衡量出来了。

b. 如果你是non-quant的(比如市场营销大类、创业大类):

恭喜你,在你申请硕士的时候,我想你已经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你这个专业美国几乎没有什么学校有。你的美国假想对手就是那两三个学校的人。

而且你还会发现,你这个专业无外乎两个特点:

(1)要么是大家就业方向非常分散,做什么的都有,比如创业大类、管理学大类,班上很多大牛和你就业方向不同
(2)要么是学历本身就不像投行那么重要,更多是靠行业天赋和天生性格,比如市场营销、PR大类。

所以你很快就会发现,你真正的对手,是:

(1)英国一些不那么好的学校但是天赋很不错的同学,
(2)国内很多虽然没出过国但是很接地气也很有竞争力的同学。

这时候,找工作的难易已经和你的学校名字关系不大了。那么,你应该根据你的天赋和你对自己天赋的信心,判断你找工作的难易。

3. 如果你是G5的文科(社会科学大类):

能申到G5大学纯文科的同学,你们一定已经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的学术知识的兴趣,远大于自己对就业市场的探索欲望。而且你们在国内应该已经被老师们灌输了很多你们专业不太好找工作云云的信息。所以follow your heart,你们的就业结果一定是令自己满意的,但是的确非常难总结你们的就业方向。

总结:

由于英国自身体量的原因,G5大学毕业后在当地就业的难度肯定大于美国top10大学,如果回国,也会比同等级的美国大学稍微低一点,但不明显。如果一定在英美之间选择,美国应该是首选。但是有些行业随着美国签证的收紧,英国以后会成为主流。

收起
取消

澳大利亚留学圈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该话题答主

Lucy Lu | 芝士圈咨询顾问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Finance
荷兰国际商法硕士与澳洲金融硕士双学位,当前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从事法律工作。在专业转换方面,荷兰求
Lucy Lu:

1、澳洲留学圈像是中国的一个个小团体。

去澳洲留学的中国学生每年有将近二十万,绝大多数都集中在金融,会计,计算机等专业。这个当然不能代表全部,仅是大部,但也很能说明问题。

这些专业的一大特点就是中国人非常多,因此就导致了我们在国外,打交道的最多的依然是我们自己人。这个事情无所谓好坏,单纯就是一个现象:大多数时间依然在说中国话,在用微信,在体验着跟在国内没什么太大区别的生活。

2、我所认识的,见到的大多数留学生都是比较认真学习的。

正因为此,我们都...

显示全部

1、澳洲留学圈像是中国的一个个小团体。

去澳洲留学的中国学生每年有将近二十万,绝大多数都集中在金融,会计,计算机等专业。这个当然不能代表全部,仅是大部,但也很能说明问题。

这些专业的一大特点就是中国人非常多,因此就导致了我们在国外,打交道的最多的依然是我们自己人。这个事情无所谓好坏,单纯就是一个现象:大多数时间依然在说中国话,在用微信,在体验着跟在国内没什么太大区别的生活。

2、我所认识的,见到的大多数留学生都是比较认真学习的。

正因为此,我们都极其排斥别人说“澳洲大学很水”。有这样一种说法,是说澳洲的大学很容易进,而且中国学生很多,平时上课逃课也没什么关系,做assignment的时候抱一抱大腿啊,考前突击一下啊,很容易就过了。我不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但这当然不是常态。我们在图书馆通宵讨论assignment,考前整宿整宿的复习,练习,图书馆半夜的人满为患,早上六点才见到疲惫的同学们离开回家休息一会儿,正说明我们需要倾尽全力才能获得自己理想的成绩。

3、澳洲的留学生“荣誉感”很强。

我加了引号在这里,是因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准确定义这个事情。我们很在意学校的排名。

比如说澳洲国立大学和墨尔本大学的留学生常年在争澳洲第一的位置,悉尼大学和新南威尔士也在不断的比较谁的优势专业更多更强。我不得不说这里面一定有虚荣心作祟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我们对学校的信任和自豪。

4、澳洲的留学生很团结。

我这里说的团结,其实甚至已经超出了留学生这个范畴,而扩展到了华人这个概念。

我在这边留学期间,这里的某个城市经历了一起针对华人的事故(在此就不说是哪个城市,什么时间什么事了)。在那段人心惶惶的一个多月里,我真正意识到了这边留学生乃至部分华人的凝聚力。曾经跟你素不相识的同学在那段时间建了几个群,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让我们感到很安全,很温暖。

说一下我周围选择去澳洲留学的朋友的一般心态。

不得不说,至少有一半是认为澳洲比较容易移民,这也确实是澳洲吸引人的地方之一,相比于欧洲艰难的移民政策(必须要有工作或者与当地人结婚)以及美国反复无常的签证政策。

另外,澳洲的大学总体数量不多,教学水平基本算是上乘,相对而言,去澳洲读书,大学名字都是国内还算熟知的,不太会过多的产生别人发出“嗯,确定这不是个野鸡大学吗?”诸如此类的疑问。除此之外,澳洲久负盛名的美丽自然风光当然也是吸引人的一大优势。

说一下我自己的想法。作者在欧洲和澳洲都有留学过。当时我的心态很简单,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我不是不可以留在欧洲,我只是纯粹的想去别的地方接受一下不同的文化,人群,去感受一些不同的东西。毕竟好与坏,要经历过才能评判。这也是为什么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回欧洲,因为比较之后,个人更加喜欢的还是欧洲。但是当然,我身边也有很多曾经的同窗对澳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现在也在努力争取找工作和拿永居。

我相信不少同学除了关注澳洲的留学状况,也会疑惑毕业之后找工作的情况。

是否作为澳洲名校毕业生就意味着你的竞争力一定强?就我的观察,完全不一定。拿我个人举例,我在澳洲学的是跟我本科以及第一个研究生完全不同的专业,最终我回到欧洲找工作的时候,在澳洲的经历,不能不算是个加分项,但说到底,影响不大。我的老板并不是因为我读过澳洲排名第一的学校而因此对我刮目相看,但在澳洲的留学生活有没有提高我的个人综合素质?那也肯定是有的。

就我当年的同学来看,实际上你的澳洲留学生活很有可能会让你的应聘变得更加艰难。我的一个好朋友跟我讲,当时她的经历就是,应聘者分为国内应聘者和留学生应聘者,而她作为后者,经历的面试环节比前者要难很多,全程英文是最基本的,同时面试官对他们的期待也会更高。

但是当然了, 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艰难看作一种“必然”。我们周围的人天然的会觉得我们花了很多钱跑到国外去接受所谓比国内更优秀的教育,那么我们自然也应该展现出更强的素质,否则岂不是更落实了有些人所说的“崇洋媚外”以及说学校“水”的理论。

至于留在澳洲的工作机会,就我所知,澳洲作为高度移民国家,对身份非常看重,即绝大多数工作都要求应聘者要么是local,要么是有永居身份,这个一般是铁门槛,因此对于刚刚毕业还没有拿到身份的毕业生来说,这不得不说是个大难题。

其实写到这里,我依然无法定义澳大利亚留学圈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它不能用单一的好或不好来形容,因为它实在太多元。勤奋努力且天资聪颖的有,资质平平的有,破罐破摔的有;家境优越,每天一身奢侈品,连课都不来上的有,衣着朴素,平淡无奇,每天上课抢第一排的也有;善良热情外向的有,阴险的人品有问题的也有;学习认真努力的有,assignment只会抱大腿,team work从不出力只划水的也有。

但最终,我们都曾是在澳洲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拼搏过的人们。

最后附几张澳洲不同城市的美照。

31756-G6bd1iND-iczJ0oWza5VsoPb_aaBG8SI.jpg

 

31756-gPWoAaaIqU5VOJAKSWKh7fWDr3gMjjN7.jpg

31756-5Wt6vjcH5JBgNqeoprkB8CFbD1esxiZO.jpg
收起
取消

去美国留学怎么样?值得吗?性价比高吗?

Marco:

写在前面: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一年的美国留学时光是非常值得的。

全文会分为“投入”、“产出”和“值不值”,共三个板块。

投入:前期了解、时间、费用产出:知识、社交、就业优势值不值:职业规划、学习能力、交友、减少投入+增加产出

 

答主Frank Zhang,2016-07~2017-08就读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目前于网易游戏从事游戏策划。

“值不值“表面看是量化对比投入与产出,实际上是一个“标准问题”,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东西无法量...

显示全部

写在前面: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一年的美国留学时光是非常值得的。

全文会分为“投入”、“产出”和“值不值”,共三个板块。

投入:前期了解、时间、费用
产出:知识、社交、就业优势
值不值:职业规划、学习能力、交友、减少投入+增加产出

 

答主Frank Zhang,2016-07~2017-08就读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目前于网易游戏从事游戏策划。

“值不值“表面看是量化对比投入与产出,实际上是一个“标准问题”,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东西无法量化,每个人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所以说,他人的“值不值”完全无法代表自己的“值不值”,因此我没法武断地给出一个答案,只能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答案和判断过程,希望能够提供一种思考方式,帮助各位看官找到自己对于“值不值”的答案。

一、投入:

  1. 了解+申请

在前往异国他乡进行留学这种长时间背井离乡的活动之前,都需要进行详尽的调查,经过多方了解之后,才能做出决定。这一过程十分的必要,因为这往往是一切需求的出发点,也可以成为最终衡量产出时的砝码。

有一些同学就在中学的时候经常利用暑假的机会去美国旅游,早早的进行了解,后来在申请学校的时候就显得非常胸有成竹。而就我个人而言,由于我一直认为出国留学对于家庭的负担过重,所以从未考虑过这方面的事情,也从来没有进行过了解。然而机缘巧合之下,我最终还是开始了留学之旅。当然“了解”部分的缺失确实给之后的经历增加了不少困难,也遗留了不少遗憾,所以比较建议大家将这一部分纳入前期投入的计划中。

2、就读

美国的高等教育确实非常过硬,从机制上来说,与我国高校比较普遍的严进宽出(近期似乎开始有所变动)相比,美国的高校在这一块上至少是严进严出,甚至算的上是宽进严出。当然,这里的宽和严只是指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并不是指管理。在管理上是各地相同,主要是自己管理自己。

如果对自己的要求是学好每一门课程的知识,甚至是拿到优毕(只是一种说法,不同学校的标准应该不太一致),那么就需要在学习上花费较大的心力。如果对自己的要求只是低分飘过混毕业的话,那么虽然没有在国内那么好混,但是还是能混的,一切都看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从时间成本上来看,大部分的美国项目都是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一般会包含实习时间,当然也有一年的项目,现在也越来越多了。费用的话,一般在50~100万不等,具体看项目的学费和你的生活档次。

 

二、产出:

1.知识

我所读的市场营销项目属于较为全面的项目,会针对市场营销的各个领域都开设课程。对于那些原本就是市场营销科班出身的同学来说可能会比较简单,但是对于我这样的跨专业学生来说,还是颇有难度。不过总的来说,如果踏踏实实的认真听讲,课后按部就班的完成作业和阅读,肯定可以有不少收获的。尤其是阅读量大大提升,对于开拓视野,甚至是提升专业英语水平都颇有帮助。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这里图书馆的学习氛围,曾经为了复议商业法考试而留在图书馆刷夜(有半边图书馆是通宵开放的),那半边图书馆是灯火通明,能看到有不少小组通宵达旦的讨论,当然在平时图书馆也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

2.社交

除了知识以外,还有一样千金不换的好东西——友谊。因为频繁的小组作业,你会因为各种课程从而和不同的同学有或深或浅的交集,如果能结交几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那自然是最好不过,身边不乏有同学因为这段留学经历找到了自己的伴郎、伴娘甚至是另一半。哪怕没有的话,多认识一个朋友总是多一条路。有不少同学就在回国后一起找工作,后来又成了同事。

除了同学以外,认识这里的教授同样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这里的教授大多是具有丰富业界经验的商界大佬,因此除了传授书本知识之外,他们还可以结合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将一些理论和知识讲解的更加透彻。另外,在美国求职往往非常看重推荐,如果能够得到教授的推荐,有时可以找到一些不错的实习,甚至是因此获得留在美国工作的机会。

3.就业

首先是多了一种选择,毕竟如果没有美国留学生的身份,那么是基本不可能在美国工作的。

另外对于回国工作来说,如果在美国就读的是名校或者是名项目,那么在回国求职的过程中会大大增加通过简历关的机会。另外哪怕仅仅是留学生身份,也可以有诸多福利,例如买车优惠、人才引进政策等等。

三、值不值?

其实读到这里也能明白,在我看来,“留学美国值不值”这个问题远不是“去美国留学大概要花上百万”和“美国海龟回来是不是能轻松年薪几十万”这样简单的金钱对比。因为除了金钱以外,我们的精力和时间也同样有限,从前面的故事也能看出,要留学美国,所需要付出的精力和时间也不少。而所获得的许多收获也是相对隐形的,并不能完全用金钱来衡量。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一年的美国留学时光是非常值得的。

首先,借助申请,在撰写的文书的过程中,我认真回顾了自己过往的经历,从而找到了一条相对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现在也正在这一行业进行工作。如果说没有赴美留学这一经历,可能我就没有办法在那么早的时候就做好清晰的规划,从而在之后的道路中显得游刃有余。

其次,在美国高校学习的过程也同样非常宝贵。通过多门课程拓宽的阅读量使得之后在工作中可以保持一个比较高效的学习状态,能够接受工作中新事物所带来的新信息和新挑战。同时,因为项目课程中有大量的小组作业,所以也会锻炼我们与不同背景不同特长的同学共同作业的能力,这对于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以及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跨部门合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另外,美国的课堂也非常鼓励学生进行提问以及和教授进行交流,教授们每周都会安排课后交流的时间,学生可以预约进行答疑。经过这样的锻炼,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往往就不那么容易怯场,能够顺畅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第三,虽然我们的学制很紧张,假期又少又短,但是我还是利用了假期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几次旅行。我们见识了《2012》中的黄石公园、灯火辉煌的赌城拉斯维加斯、雄伟壮阔的尼亚加拉瀑布、美国最南端的基韦斯特、令人梦碎的Ti7……这些原来只能在电影或是视频里才能看到的情景,如今能够亲眼见到,都是一段段难忘的经历。

最后,在美国留学的一年结识了许多好朋友,他们如今在各行各业活跃着,我们彼此也会保持着联系,工作中或是生活上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可以互相探讨,时常能产生一些新鲜的火花,也不失为一群不错的场外后援团。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一道题目中的投入和产出都不是定量的,为了让这趟美国之旅变得更值,我们可以想尽办法去减少可以减少的投入、增加可以增加的产出。

首先是投入,申请对方项目的奖学金、申请我国资助的奖学金、在项目担任助教、选择课时更紧周期更短的项目、寻找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沟通效率等等。其次是产出,少在寝室蹲着多出门走走、做好计划进行旅游增长见闻、多交几个朋友、跟老师多交流多请教等等。

人生的道路充满了选择,我们永远也不知道The road not taken上会有怎样的故事,因此我们只要尽力让我们所选择的道路充满精彩,那么就能不留遗憾,不虚此行。

收起
取消

在英国读博士是什么感受?

该话题答主

Chen Keqi | 芝士圈咨询顾问

剑桥大学 Philosophy of Religion
北京大学印地语系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现为剑桥大学中世纪哲学博士生
Chen Keqi: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我将简单介绍一下在英国读文科博士的主要感受;接着会介绍英国博士生的日常生活;最后会提出一些关于读博的建议。

作者Chen Keqi,2017-10~2018-07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宗教哲学硕士学位,2018-10~至今为剑桥大学中世纪哲学博士生,芝士圈留学行家。

 

一、在英国读博士的主要感受

在英国读文科博士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由,但是与之相伴的就是巨大的压力。

自由是因为英国的博士制度没有任何必修课和做助教工作的硬性要求,绝大...

显示全部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我将简单介绍一下在英国读文科博士的主要感受;接着会介绍英国博士生的日常生活;最后会提出一些关于读博的建议。

作者Chen Keqi,2017-10~2018-07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宗教哲学硕士学位,2018-10~至今为剑桥大学中世纪哲学博士生,芝士圈留学行家。

 

一、在英国读博士的主要感受

在英国读文科博士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由,但是与之相伴的就是巨大的压力。

自由是因为英国的博士制度没有任何必修课和做助教工作的硬性要求,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自由做研究的时间,这一点对于刚刚起步的研究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之后一旦开始做博后和申请教职,伴随着发表和教学的压力,就不可能每天都有时间来给你单纯做研究了。

巨大的压力则来源于较短的博士学制,英国一般要求文科生3-4年毕业,毕业要求是写一篇合格的八万词的博士论文。这个要求乍一看好像不是非常高,如果想水的话可能水水也能勉强给你通过,但是对于之后还想继续追求学术道路的人来说,博士论文的质量非常关键。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达到出版水平的博士论文,难度高出许多人的想象。

因为出版意味着你的论文对学界有实打实的理论贡献,而且这个贡献不能仅仅是在一些细节上有小的推进,或者仅仅对其他二手文献进行对点打击,而是要有结构性的理论创新,要能更新学界对某一个问题的整体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实际上是非常非常难的,因为你只有3-4年的时间,但是你面对的对手却是已经在这个领域里浸泡了大半辈子的人,无论是在阅读量,还是在理解的深度上,你都很难和其他人抗衡。

 

所以作为一名英国博士生,良好的心态和自律的生活节奏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门。

在英国读文科博士的日常实际上非常简单,以我自己为例,剑桥的学制非常短,一年只有三个学期,前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只有八周,最后一个学期只有五周,所有的reading group,想听的lecture和conference都只在学期中有,所以学期中其实是比较忙的;其余时间都放假,当然对于博士生来说没有放假的概念,放假的时候会有更多整块时间写论文。

我的日常基本就是每天早上起来去图书馆工作(理工科的学生会有自己的办公室,这点比较好),如果有reading group或者课的话就去参加一下,中午一般就在cafe买个三明治和咖啡吃一吃,晚上七点左右回家做饭,有时候会去gym,晚上继续在房间里工作。睡觉时间取决于我是不是在赶ddl,如果我规定自己这一周一定要写完多少多少,就很难避免熬到3-4点,如果没有ddl我一般就会在凌晨1-2点睡觉。

关于见导师的频率,其实我自己的导师不是非常push的那种,但是他对学术非常严格,对论文要求极高,而且如果很久不见他他就会来问我。所以我要求自己每个月都和他supervision一次,就算没有成篇的东西出来我也会逼自己至少写个outline出来给他。因为导师的建议对我来说太有用了,我非常信任他的学术直觉,和他讨论之后我的思考方向会变得明确很多。如果只是自己闷头搞的话,可能很多问题卡很久都解决不了。

 

二、我的日常生活

我自己每天的工作分为这么几个部分:练习拉丁语阅读,练习英语学术写作,读文献,写论文,改论文(editing)。前两项基本是每天都会做的,后面三项视情况而定。

其实每天能做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很多时候看一篇核心文献,做做笔记,想一个小点,一下午甚至一天就过去了。产出的话,每天写500words已经很不容易,而且后期还会大量删改,很可能之前写的好几版draft都没有用。每天都发现有新的东西要学要读,每天都可能推翻自己前一天写的段落,或者可能有新的想法。

我自己很享受这样的生活,虽然每天都觉得压力很大,觉得时间不够,觉得自己知道得还是不够多,思考不够扎实,但是每天都觉得自己在进步,都觉得自己对一些东西有了新的理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而且,你一旦写出来了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发表之后,这个东西就是百分之百属于你的了,任何人都抢不走。要知道,世界上的大部分职业都无法为你提供这种新鲜感和成就感。

 

三、关于读博的建议

最后说一下关于读博的建议。篇幅有限,我只挑最重要的几件事来说。对于要申请博士的同学,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位正确的导师。博士生涯的成功和你导师的水平和人品直接挂钩。不要天真的以为只要这个学校好,就算随便找个导师也能自学毕业,对于正常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而所谓正确的导师,最重要的标准就是他非常熟悉你要研究的领域。英国很多博士生导师其实都不怎么管学生,特别是如果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自己不太一致,那甚至会出现他们没能力指导学生的情况。其次就是学校和专业排名,好的学校和系所可以为你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对日后找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对于已经博士在读的学生,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要努力避免孤立(isolation),这个对于建立良好的心态非常关键。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交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学术社交还是和自己朋友,总之千万不能每天都一个人闷着。第二个建议就是要养成自律的习惯,每天都要逼自己去图书馆或者cafe工作(如果有朋友和你一起就更好了)。因为其实读博是没有人每天盯着你检查你今天干了什么的,特别是纯文科的学生,就算你一整个礼拜躺在床上打游戏也没人会管你。所以自己一定要有时间意识,要给自己设定小的ddl,规定自己在某个日期前一定要完成某个任务。

第三点建议就是,在合理范围内,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在研究过程中,要越来越来明确自己能在这个领域里做出什么样的贡献,然后朝那个方向努力。

最后就是,面对批评时,第一时间永远要反省自己,只有客观地对自己有一个认知,才能判断对方的批评是客观的还是情绪化的,如果是客观的,就take it as constructive,然后想想怎么样改进自己;如果对方只是因为主观原因批评你,你就大可以不必理会,也不必为此影响心情。坚持这样做的话,心态就会越变越稳定。

收起
取消

普通的学生可以自己 DIY 留学吗?一定要找留学中介才能申请?

Jianhui Yi:

 

背景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均分:87雅思:6.5

 

已获offer

都柏林大学 环境科学硕士帝国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硕士哥本哈根大学 环境科学硕士 爱丁堡大学 环境工程硕士曼彻斯特 环境工程硕士杜伦大学 环境科学硕士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 地球科学硕士 $2000.00南安普顿大学 地球科学硕士莱斯特大学 地球科学硕士 $2000.00

 

本文来自芝士圈留学行家Jianhui Yi的故事。

 

中介:套路这位同学好难!

我咨询过很多...

显示全部

 

背景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
均分:87
雅思:6.5

 

已获offer

都柏林大学 环境科学硕士
帝国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硕士
哥本哈根大学 环境科学硕士 
爱丁堡大学 环境工程硕士
曼彻斯特 环境工程硕士
杜伦大学 环境科学硕士
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 地球科学硕士 $2000.00
南安普顿大学 地球科学硕士
莱斯特大学 地球科学硕士 $2000.00

 

本文来自芝士圈留学行家Jianhui Yi的故事。

 

中介:套路这位同学好难!

我咨询过很多中介,大大小小加起来也有十多个了。每次咨询时,尤其是在问了很多的问题之后几乎所有的中介都对我表示说:“双非?二本?你不可能的”。

但是,我内心里一直有个声音一直觉得,中介不能定义我的留学。加之,所有的中介反复都是一个套路,他们越说难,我就越想试。你说我不行,那我就自己DIY。

话说,我发现一旦开始自己DIY了,简直就会上瘾,一申就开始停不下来了,一所又一所。因为我申请的很多学校都不需要申请费,套路也都是一样,我就把申请过的前两个学校的所有东西都copy到一个文档里,然后接下来申请其他学校的时候就直接把它copy到申请表格中。

其实我一开始只想去英国的学校,所以我就按照我自己的背景以及之前和中介打交道时了解过的学校,按照高中低三个层次开始做大致的选校,总共选了六个英国的学校。

帝国理工是我的dream school,不仅是因为他的reputation,更因为他本身的环境专业也很强。虽然荷兰的环境是世界第一,但是因为荷兰过于小众,并且我有语言障碍,所以没有选择荷兰。

最终我选择爱尔兰的都柏林大学其实主要是由于她的学制。出国留学的话能够拥有海外工作经验的话会更有竞争力,这个原因其实还是挺现实的,没有比较理想化,有情怀的那种原因。

 

拒信可以变offer,网申也要多留意

申请过程中有一件挺有挫败感,但是也挺幸运的事儿。当时很不幸拿到了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的拒信,拿到之后我就给专业的负责人发邮件了,我并没有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拿到offer,而是问他能不能给我一些建议,因为我想要得到进步。

他非常nice地给我回了我存在的问题,在第二封邮件中,我就开始表示出我对他们专业的态度,并展示出我对专业的热情。此外,我还展示了针对他上次给我的建议后为所做的努力,以及我对这个专业的兴趣,最后他回邮件的时候就给我发了offer!

所以大家网申时还是需要注意一下的。举个例子,网申的时候你可能看着看着会困惑,这个句子他究竟想要表达的是几个意思,他究竟要我干嘛?所以大家可以去论坛里寻找相关网申方面的帖子,综合各方意见去选择一个恰当的意思,并且给学校发邮件去询问,力求完美。

 

Plan要趁早,文书要写好

我的申请计划其实从大一就开始了,因为当时很明确要出国,不参加国内考研。所以很早开始我就经常会参加各种户外活动,参加很多社团、专业方面的项目以及实习,总体来说我的背景还算比较丰富。

语言考试我也是慢慢积累的。间隔两年,考了两次,到最后才把雅思考出来。虽然最后只考了6.5,但刚刚符合我的专业要求。

申请我是从暑假八月就开始各个学校陆续申请了,一直到12月初结束所学校申请的,基本上都在圣诞前拿到offer了。之后开始一直在纠结选哪个学校。定校后开始准备签证,租房和参加学校举办的行前会。

整个申请的package中,文书是最重要的,文书一定要写好。当然,可能因为我双非的背景,招生官根本来不及多看几眼我的文书,很容易被pass掉,但是一篇好的文书,很大可能会让我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关系到我的整个申请。

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做好申请前的plan。这个plan可以是各种获奖、参加的社团活动、课题、实习等课外活动经验,总之一定要丰富且择优,一定要突出重点,不然很容易被messed up 掉你将展现的专业热情和专注度。

奖学金也非常重要,高GPA加奖学金加持事情会简单很多。因为高绩点是最可以突出你的专业能力的。英国是很注重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的。双非同学的雅思一定要高。如果雅思高,恰恰能说明你去了之后并不会混水,而且你是可以跟得上水平。

最后,希望大家都可以收获自己理想院校的offer,加油!

芝士圈留学作为专业的DIY留学平台,不光能提供专业的文书服务,还拥有遍布全球的留学行家库库,可以为你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申请指导。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申请经验、咨询选校,靠自己拿梦校offer,欢迎来找我们!

收起
取消

留学生在海外过年是种什么体验?

该话题答主

Cathy | 芝士圈咨询顾问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Management
全程DIY拿到帝国理工经济战略,LSE管理和港科大全球运营offer,申请成功率100%,对英
Cathy:

多图预警!作者读书期间先后在新加坡(2016-01~2016-05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换)和英国(2017-09~2018-06就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过年。

大家常说,身在国外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爱国情怀泛滥的厉害,尤其是到了春节、中秋这些中国传统节日,总会想起来在家的时候那番热闹的光景。看到朋友圈里大家贴春联、放鞭炮、到处喜气洋洋的红色照片时,确实会有一瞬间特别想家,连常被吐槽的春晚节目都变得异常有趣,在国外过年的两次大概是我看春晚最认真的...

显示全部

多图预警!作者读书期间先后在新加坡(2016-01~2016-05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换)和英国(2017-09~2018-06就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过年。

大家常说,身在国外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爱国情怀泛滥的厉害,尤其是到了春节、中秋这些中国传统节日,总会想起来在家的时候那番热闹的光景。看到朋友圈里大家贴春联、放鞭炮、到处喜气洋洋的红色照片时,确实会有一瞬间特别想家,连常被吐槽的春晚节目都变得异常有趣,在国外过年的两次大概是我看春晚最认真的两次了。不过,在国外过年的留学生真的只有“惨”吗?当然不是哦,哪怕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也得先有狂欢呀。

下面就我分别在新加坡和英国的两次过年经历跟大家介绍下,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氛围下中国留学生如何把春节过得喜气洋洋!

作者Cathy,2017-09~2018-06就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管理学硕士学位,2016-01~2016-05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换。芝士圈留学行家。

 

1)回家 VS 不回家过年

正式开始前先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春节是否要回国跟家人团聚?这个问题其实受很多因素影响,我一般喜欢用选择题来判断:

  • 学校是否放假?

一般来说,国外春节是不会放假的,如果刚好春节赶上周末前后几天又没有课,那就喜滋滋考虑回家,不然可以直接跨过开始想怎么过年了,毕竟国外对于留学生翘课是有比较严格的限制的。

  • 多久没有回家过年?

如果刚好有假期,又已经好久没在家过年,那就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毕竟和噢鞥有一起开趴体是常有的事,春节赶上放假却很难。如果是交换生(半年或者一年的那种),在国外感受一次过年也是难得的经历,可以体验一下哦。

2)新加坡的新年三天乐

第一次在国外过年是2016年去新加坡交换。新加坡毕竟华人众多,所以很幸运的,春节有3天假期。个人感觉新加坡过春节的氛围比国内还要浓,提前几天就有各种活动预告,搭舞台点灯笼,热闹的不行。因为交换只有半年,早早地和家人说好不回家过年,和其他一起交换的小伙伴提前半个月就开始策划怎么热热闹闹的庆祝下。其实在国外的时候,朋友就像亲人一样,能一起过年倒也不会觉得很孤单。

v2-92531aa7deb510e817916402a11f16a0_hd.jpg

 

春节期间新加坡的唐人街热闹非凡,提前几天就开始各种庆祝活动,餐厅也是要提前几个月预订才行。那年刚好是猴年,大年二十八晚上的时候,“新加坡眼”(摩天轮)附近亮起了以孙悟空为主题的灯笼,一路上各种传统小吃和街边表演的乐队,像是小时候逛庙会的热闹气氛。晚上8点的时候,总理先生现身,用中文进行了演讲,恭祝大家新年快乐。坐在新加坡眼上,看着下面一片灯海,预感这次过年应该会很温馨。

除夕前一天晚上大家一起到超市大采购,火锅无疑是大家在国外最怀念的东西。买了一堆食材和速冻水饺汤圆年糕(为了满足全国各地不同风俗),列好菜单(留学生的厨艺都还是比较值得信任的)和游乐项目,开始倒计时等除夕。那时候像是小学生春游前的激动,丝毫没感觉到身在国外的孤单。

新加坡和国内没有时差,除夕那天早早起了床,宿舍门上已经贴好了大家自己写的春联,挂上了红灯笼和彩带(夸一下新加坡对于中国留学生还是很nice的),比国内宿舍可热闹的多。和小伙伴们一起准备好晚上要用的食材,开始回寝室跟家人朋友视频。

那年不仅仅是第一个不在国内的春节,也是爸爸妈妈第一个没有女儿陪伴的春节,视频那头他们正在包饺子,突然间就很想家,被热闹支配了好久的心情一下子就空落落的,不想让爸妈看出自己的失落,努力跟他们讲这几天参加了哪些有意思的活动,待会要大显身手给大家做什么菜,心情慢慢的也平复下来。也许是第一次在国外过年,那年接到了很多朋友的关心和祝福,一下子觉得特别暖。

v2-db184616dfbffd3d028694b1eba01ad5_hd.jpg
v2-71631d3607b6f43348439bac130db7ea_hd.jpg

春晚开始的时候,火锅也刚好开始冒泡。没有投影仪,一群脑袋挤在一个电脑屏幕前,边看边预言今年又有哪个小品要火起来。吃完了火锅开始煮饺子和汤圆,在零点的时候互道一声新年快乐,好像彼此就是亲人,下午积聚的想家的情绪好像烟消云散。虽然已经凌晨,大家也舍不得散开,在common room里聊人生玩游戏,最后三三两两挤在懒人沙发上睡着。第一个不在家的春节,因为有朋友的陪伴也变得温暖和难忘。

3)英国的自嗨式过年

v2-263bb11bbd44a627d3b126aec159b9a3_hd.jpg

 

v2-637981a12b995e0e4a3441b404d1f883_hd.jpg

研究生那年的春节是在英国度过的。英国没有春节假期,却刚好赶上是周末(真的无比幸运了),本来只想一小堆人简单的一起吃个饭看个春晚,最后朋友邀请朋友演变成了30多个人的大聚会。于是在Airbnb定了一个特别有英式风情的小别墅,提前两天去中国城囤了饺子汤圆食材(真的是要提前抢,当天去基本买不到什么了),和朋友一起包春卷。得益于大厨们传授厨艺,北方孩子第一次在春节吃炸春卷,还是肉馅的hhh

除夕那天中午就到了Airbnb开始布置房间,虽然只有一个晚上,仪式感还是要有的~这次没了春联,但是挂了小灯笼和彩带,别有特色。英国和国内有8个小时时差,中午的时候,大家纷纷在房间里跟家人视频,云直播看他们吃年夜饭,一遍羡慕着视频里的美食一边嘴硬说我们这里好多大厨待会吃的比你们丰盛。也许这次人多热闹,倒也没有觉得孤单想家,但是听到爸妈声音的时候还是希望,如果这时候能陪在他们身边就好了,毕竟以后陪伴他们的机会会越来越少。

下午大厨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为晚上的年夜饭做好充足准备,德式白酒灼青口、意式奶油炖菜、韩式土豆辣炖鸡、中式葱油饼地三鲜豆花鱼红烧肉,再加上提前准备的春卷和饺子,中西合璧好不热闹。那时候明星大侦探十分火爆,不会做饭的伙伴们就在客厅里玩起了游戏,还有弹吉他特别好听的朋友带来了吉他给大家助兴,每间屋子都充斥着笑声,心里满满当当全是开心。下午四点(也就是国内零点)的时候,准备跟家人朋友道一声新年快乐。国内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还在期待。

24364-YdJYW0-u8_U9uQq6817ps6hW--eiLgG3.png
24364-kU8U7_gBGIvBTdrl0mZaeiK_k1Lk-RaS.png

晚饭结束后,大家一起看春晚的回放,一起围着玩“逛三园”和扑克牌的游戏,很多平时不会说的话题也不知怎么起了头,好像都希望这个除夕过的慢一点,再慢一点。快到12点的时候,炸了春卷煮了热腾腾的饺子,配着英式红茶和牛奶,点了披萨,还准备了可爱的蛋糕,将中西合璧贯彻到底。时间指向零点,大家一起举杯大喊新年快乐。因为时差,过了两次零点,意义也不一样。第一个是中国时间的零点,我们的节日要按照我们的时间来庆祝。第二个是英国时间的零点,预示着我们在英国也要有新的开始。

v2-9b5635ff27860f6c6a1bba78deae4296_hd.jpg

 

v2-93d4055036edded1418028d4d121e983_hd.jpg

 

v2-024bb84453d0e975a7b3dd42e4594461_hd.jpg
v2-34671ac5845ccac0129c9be74a0db74e_hd.jpg

 

虽然英国没有春节假期,也没有像新加坡那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可是中国城该有的气氛一点也没少,红灯笼和各种新年祝福标语,让人看了就感觉很喜庆。年初一的时候,还有舞龙舞狮表演,在国内都少见这么热闹的庆祝方式了呢。

两次在国外过春节,庆祝方式类似,感觉却很不一样,和在家里过年也大大不同。在家里的时候,习惯了团聚,习惯了家人的陪伴,以至于好像没有太大的期待和惊喜。在国外的时候,有期待有温暖,活动多了很多,心里却总感觉空了一点地方,那是属于家人的无法替代的陪伴。可是不管怎么样,都不遗憾也不后悔有这两次在国外过年的经历,有了对比才更加珍惜以后每一次在家人身边的新年,也学会用更强大的内心独立面对未来的种种可能。只想说,不管在哪里,不管身边是谁,春节都是喜悦的值得庆祝的日子,just enjoy it and wish better new year!

收起
取消

去瑞典留学要注意哪些问题?

Amelie:

作者Amelie,2017-08~2019-06就读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统计学Master学位,,从乌普萨拉大学统计系毕业以后在沃尔沃继续工作,芝士圈留学行家。

一、换克朗!换克朗!换克朗!

瑞典有自己的货币是克朗,欧元在瑞典并不通用。瑞典大学里各个nation的活动大多数是需要现金或者Swish转账。在瑞典大多数还是银行卡支付,人和人之间可以使用Swish转账(支付宝支付的简单版),但是Swish一般是要有银行卡以后才可以开通。

说起在瑞典申请银...

显示全部

作者Amelie,2017-08~2019-06就读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统计学Master学位,,从乌普萨拉大学统计系毕业以后在沃尔沃继续工作,芝士圈留学行家。

一、换克朗!换克朗!换克朗!

瑞典有自己的货币是克朗,欧元在瑞典并不通用。瑞典大学里各个nation的活动大多数是需要现金或者Swish转账。在瑞典大多数还是银行卡支付,人和人之间可以使用Swish转账(支付宝支付的简单版),但是Swish一般是要有银行卡以后才可以开通。

说起在瑞典申请银行卡,可以说是非常考验我们的耐心的。

首先,你得确保自己是两年的你硕士项目,你就可以去申请人口号,拿到人口号以后再申请ID卡,拿到ID卡以后再去银行申请账号,申请成功后你就会收到一封纸质信件,你就可以打电话预约去设置自己的账号和密码,之后你的银行卡就可以正式使用了。

然鹅,所有流程一共要花费5-7个月不等,还可能因为瑞典税务局或者银行效率原因有意外的延长。如果是不介意汇率与手续费的大佬,完全可以用信用卡支付。但是一般的同学,还是建议换足够五个月生活费(除去房租,房租如果没有瑞典卡只能用信用卡支付)的克朗现金。

二、好好学习,不要挂科!

瑞典整体留学的压力并不大,老师们也都是比较佛系不会点名考勤的类型。整个瑞典大学都是一种比较“放养”的模式。

如果你个人有研究的兴趣点或者对职业发展有规划,老师会不遗余力的帮助你;但是如果你经常翘课挂科、不写作业,老师也并不会像高中班主任那样追在你屁股后面“望你成龙”。不仅如此,很多人听到瑞典所有挂科科目都可以“无限次补考”且不会在最后成绩单有所体现也不会被压分最主要的是还不收费,就开始放飞自我。

但是国际留学生会被签证续签所影响,周围也有因为挂科无法毕业,回国申请补考续签被移民局拒绝的例子。尤其是研二的课程,千万不要怀着“反正还可以补考”的心态去学习,最后就可能导致无限期延毕。考试如此,毕业论文更是如此,瑞典整体学术严谨,不管是课程论文还是毕业论文都会查重,而且允许的重复比远远低于国内。如果怀着类似做本科毕设论文的心态去做研究生论文,最后很可能弄得学术不端的下场。如果只是指望一个月就搞定研究生毕设论文,估计等待你的也只能是延毕了。

三、收起歧视的心态,平等的对待各个肤色和取向的同学

瑞典社会整体是崇尚平等和中庸的,尤其在男女平等和维护LGBTI群体这方面。如果你有明显的对某一群体的不喜好,确实需要收起这一面。在公共场合发表歧视言论,你很有可能会被大家讨厌。

四、比起火锅底料,不如带个电饭煲

瑞典大部分城市都有自己的亚洲超市,基本国内的调料包都可以买到。瑞典人与英国或德国等欧洲国家不同,他们也很喜欢吃米,所以米在超市也卖得很好。但是,瑞典人基本都是用小火和锅煮饭,而且瑞典的电饭煲确实不怎么发达,基本电饭煲只有煮饭键且价格不菲,一般中国人都会带多功能的电饭煲或者在二手买卖群买学姐留下的电饭煲。这不仅可以煮饭还解决了主轴和煲汤之类的问题,极大的提升做饭的效率和质量。

五、带个备用的眼镜和手机

瑞典配眼镜不仅时间非常的长而且价格非常昂贵(基本价格都需要3000元左右),基本都需要先去医院验光,再等待两周+的时间。

因为瑞典是申根签,难免去瑞典留学的大家不会去欧洲其他国家旅游。由于治安情况的不同,偶尔也会发生手机被盗的情况。因为瑞典手机价格比国内同类型的还会贵一些,可能是由于瑞典消费税更高一些,所以有备无患建议带个备用手机。

 

六、做好超市里都是瑞典语的准备,提前下载好谷歌翻译

尽管瑞典人优异的英语水平几乎是排在非英语母语国家中的前三,街上向大爷大妈用英语问路都没有问题,但是瑞典的超市里却都是瑞典语标注的。楼下答主Wong Jodie写的“在手机里装一个谷歌翻译,可以扫描的那种,并提前离线好瑞典语语言包”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但是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如果谷歌翻译都无法帮你找到心仪的物品,你还可以用英语问超市的工作人员,他们都会很热心地领你去要找的东西。

 

七、续签时间点需要注意

在瑞典留学如果你是两年制的硕士或者三年制的本科都涉及续签学生签的问题,因为瑞典的学生签都是一年的,如果不能妥善的处理还会遭遇像我一样被拒绝入境然后得重新买高价票延迟入境。

考虑到瑞典办事效率的问题上,续签申请的递交还是建议大家尽早办理。因为在录制指纹被收走旧卡以后至拿到新卡之前,你虽然可以出境但无法再重新入境瑞典的。如果你像我一样很早的申请了续签居留许可并很早录制了指纹也幸运的在离开前拿到了居留许可新卡,你就需要购买新卡生效期(一般的9月2日)及以后的机票。

也有同学选择在国内续签居留卡并去北京或上海大使馆拿卡,这种情况下周围的同学表示没有被收走旧卡的,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新卡制作好再由瑞典寄往中国有一定的时间,时间不充裕的同学可能还要面临没拿到卡回瑞典重新申请的情况。

收起
取消

学药学的都去做什么了?

该话题答主

Molly | 芝士圈咨询顾问

香港大学 Public Health i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公共卫生-新发传染病方向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专业(本科),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发传染病专业(研究型硕士) 我擅长药学、公
Molly:

根据我本人身边同学的经历,来谈谈这个问题。学药学的都干嘛去了?干嘛的都有。此规律在任何一个专业都适用。

作者Molly,本科中国药科大学药学专业,目前就读于香港大学医学院,芝士圈留学行家。

粗略按照以下情况分类:

消极型:

X同学:高分入校,自暴自弃。医生家庭里长大的H同学,志不在此。

积极型:

踏踏实实学习的Q同学(这类同学是主流)清楚自己优缺点的学霸Z同学

有强背景:

乐观随和的Y同学家里规划的很清晰的C同学

不喜欢或是不适合做科研,又没有强硬背景的同...

显示全部

根据我本人身边同学的经历,来谈谈这个问题。学药学的都干嘛去了?干嘛的都有。此规律在任何一个专业都适用。

作者Molly,本科中国药科大学药学专业,目前就读于香港大学医学院,芝士圈留学行家。

粗略按照以下情况分类:

消极型:

X同学:高分入校,自暴自弃。
医生家庭里长大的H同学,志不在此。

积极型:

踏踏实实学习的Q同学(这类同学是主流)
清楚自己优缺点的学霸Z同学

有强背景:

乐观随和的Y同学
家里规划的很清晰的C同学

不喜欢或是不适合做科研,又没有强硬背景的同学:

考公务员、留校当辅导员
医药代表

 

消极型:

X同学曾以高分考入国内某药科大学的顶配药学专业。像其他大学里的男生一样,上课,打球,玩玩游戏。作为一个学霸,在一个学霸云集的专业里,X同学也认真学习,成绩中上游。

谁都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只知道大二上学期的期末考试,能挂的课他都挂了。挂课学分直接累积到需要留级的地步。作为一个曾经的学霸,他接受不了这样的打击,申请休学。

直到他的同班同学都升入大四,保研的保研,出国的出国,他也没有回到学校。负责跟原班级联络和收集整理他的学籍资料的,是他的同乡女友。

直到毕业,也没有再见到他。关于他为什么突然自暴自弃,也无从得知,大概率不会从事药学相关的工作了。

 

医生家庭里长大的H同学也早早放弃了药学专业。因为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毕生追求,是音乐。

从大一开始H同学就活跃于各种校内外的音乐类社团活动和演出比赛。短短两三年就在学生歌手圈里混的风生水起。还收获了一个学霸女友,也是他的歌迷,整日甜甜蜜蜜。

只是歌手的通告分散了太多的精力,这位H同学也因挂科太多,留级了。药学真的不容易学啊,也不可以浑水摸鱼,滥竽充数。毕竟祖国付我重托,人民健康所系。

在“大五”那一年,H同学痛下决心,好好学习。用他的话说,好不容易考上的重点大学,把毕业证拿到手也是好的。

毕业后的H同学成为了一名音乐老师,也在继续自己的音乐创作。大红大紫可遇不可求,但是开心充实的生活,是每个人都可以掌控的。

积极型:

Q同学在省重点高中读书时,跟随著名竞赛老师玩化学竞赛。奈何没有拿到保送资格,同时还耽误了高考复习。出成绩的那天,他就想明白了。他不愿辜负自己的天资,去三本混日子,毕业了再接受父母安排的工作。

在县中度过了炼狱般的一年后,他更新了QQ空间的状态:老子tm终于考上大学了!

机会来之不易,所以他格外珍惜。在别人都在大学校园里优哉游哉,卿卿我我时,他疯狂学习,参加各种比赛。再加上从前化学竞赛的基础,学起药学来更加轻松愉快。大学四年,Q同学狂揽各种奖学金,荣誉证书,顺利保研国内某顶尖药物研究所。以后的路,希望他也可以一切顺利,用科研为人类做贡献吧。

像Q同学这样的情况,在药学生中占了将近一半。因为对于药学专业而言,想要有高薪稳定且长远的发展,博士学历都只是入场券。

再加上“21世纪是生物医药的时代”,以及海外归国的年轻学者常常建议药学生们“出国要趁早”,相当一部分同学毕业后会选择国内保研/考研-国外读博/博士后,或者直接出国读博士。毕业之后多在海内外知名药企或者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工作。这也是多数药学业内人士给自己孩子规划的理想路线。

善于考试却不善做研究的学霸Z同学,顶着老师同学们不可思议的目光,保研时毅然选择了临床药学专业的专硕,目标是成为一名CRA(临床检查员)。在开展药物一致性评价的关键阶段,CRA的工作至关重要。拿过药学专业第一又怎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有强背景:

Y同学是一个随和乐观的同学,成绩一般,追求一般,在本地大学读药学专业,周末常常回家改善伙食,他的爸爸是他所在大学的行政管理人员。

大三时Y同学报名了学校和国外高校的本硕连读项目,三年国内,两年国外,拿国内本科学历和国外硕士学历。合作的海外院校没什么名气,还得自掏腰包出国留学,所以学霸们和家境普通的同学们并不感兴趣。

机会就这样落到了Y同学的头上,而且在他刚拿到offer不久后,这个合作项目意外得到了CSC(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Y同学开心的说,天上真的会掉馅饼。

就这样,在别的同学还在读“大五”或者研一时,Y同学已经在朝九晚五的实验室里学习了快两年,也顺利拿到了国际知名药企的研发岗offer, 起薪5000美金/月。

C同学的爸爸某国内知名药企的高管。C同学先是考研去了国内某著名药理学家麾下读研,随后前往美国读博。按照他爸爸的规划,博士毕业后进入美国知名药企历练,再跳槽回国内药企做研发总监,年薪500万起步。

不喜欢或是不适合做科研,又没有强硬背景的同学:

考公务员或是留校当辅导员可能是很多家长的理想之选。只是名额有限,竞争相当激烈,而且工作并不如想象中轻松愉快。

医院药房也是个理想中事少钱多的好出路。只是油水多的大医院同样竞争激烈,而且很可能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在小医院药房工作的R同学工作后也需要为考职称烦恼,还很担心自己的工作有一天会被AI取代。

我相信在药学领域并非“万般皆下品,惟有科研高”。只要不忘初心,便都可以为人类的医药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还有相当一部分药学或药学相关专业的同学毕业后选择去做医药代表。

《我不是药神》中的医药代表,高薪,体面,衣冠楚楚却禽兽不如。现实中的医药代表,尤其是刚毕业的小年轻,常常要做的就是去医院跑腿,推销产品。他们的工作并不轻松,与人交往,十八般武艺都得用上。他们有自己的专业素养,也都是认真努力的人,没有那么唯利是图。毕竟没有他们把药品利润变现,也就没有新药被研发出来的可能。

前些年还有医药代表L同学毕业六年就做到大区经理,年薪近百万的励志故事。近几年由于政策收紧,医药代表行业也进入寒冬。连毕业第一年就拿到20万年薪的优秀医药代表D同学也从国际知名药企辞职了。他来找我咨询香港留学的时候感叹,还是学历再高点,心里才踏实。

学药学的都干嘛去了?干嘛的都有。此规律在任何一个专业都适用。

一个好的社会,是可以给年轻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一个好的大学,不仅要培养专业人才,更要让学生的未来有更多可能;而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则是要更好的了解自己,勇敢的认识世界,拥抱充实又美好的生活。

收起
取消

女生还能读计算机专业吗?听很多人说计算机已经烂大街了?

Marco:

计算机没有烂大街,女生可以学好计算机。

为什么说计算机没有烂大街?我自己和周围女生朋友们的经历硅谷的女性大神女生学计算机可以选择的学习方向和职业规划

本文大概按照以上思路展开。

计算机所谓的烂大街是指很多人学了一点点编程语言就自称是会计算机这样的现象导致的,让人误以为现在学计算机的门槛越来越低,好像会一点Python就能去做软件工程师,听过一点吴恩达的机器学习就想去做算法工程师。计算机并没有烂大街,不管是不是科班出身,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包括深...

显示全部

计算机没有烂大街,女生可以学好计算机。

为什么说计算机没有烂大街?
我自己和周围女生朋友们的经历
硅谷的女性大神
女生学计算机可以选择的学习方向和职业规划

本文大概按照以上思路展开。

计算机所谓的烂大街是指很多人学了一点点编程语言就自称是会计算机这样的现象导致的,让人误以为现在学计算机的门槛越来越低,好像会一点Python就能去做软件工程师,听过一点吴恩达的机器学习就想去做算法工程师。计算机并没有烂大街,不管是不是科班出身,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包括深入了解一门编程语言,熟悉计算机系统、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编译原理等基本知识),能写出可读性高的代码的应届生并不算多。

我是一个学计算机的女生,现在在美国的旧金山湾区做一名软件工程师,身边有不少优秀的Manager(经理)、VP(副总裁)和软件工程师都是女性。在CMU的两年间我也遇到很多学计算机的女生,她们有的是本科计算机专业出身,入学后不久便找到大厂的实习,也有很多转专业的女生,她们本科来自生物、金融、化学、建筑等各种与计算机无关的专业,通过努力在互联网公司找到理想的工作。

答主Yiwen Xu, 2017-08~2019-05就读于卡耐基梅隆大学(CMU)Computational Biology专业,芝士圈留学行家,现在为美国Top4互联网公司软件工程师,从事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相关的产品开发。

其实计算机分很多方向,也不是学计算机就一定要出来做软件工程师,我将在回答中总结女生学计算机可以选择的学习方向和职业规划,也想通过分享自己和周围女生朋友们的经历来鼓励题主和其他想学计算机但还在犹豫的女生们。

周围女生朋友们的经历:

学姐L本科是国内某985的生物科学专业。虽热转了专业,但学姐计算机课的成绩都很好,曾是我研究生期间一门算法课的助教。学姐在毕业前就拿到了阿里的offer。

学姐M本科是国内某985的化学专业,毕业后去美国读了化工的PhD。她在读博期间想学习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利用科研之外的时间选了很多学校机器学习部门的课,还发表了与机器学习相关的paper,通过努力在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硅谷的数据科学家。

同学Z也是国内某学校生物专业的本科,她在研究生期间通过努力和坚持上了我们学校很多很难的计算机课程,比如cloud computing,distributed system,最后她以几乎满绩的成绩毕业,去了字节跳动担任软件工程师。

除了我周围很多优秀的转专业学习计算机的女生,也有很多科班出身的女生,凭借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在研究生入学后没多久就拿到了很好的实习机会,有的去了很热门的独角兽公司,也有的去了FLAG一类的大厂。有了不错的实习机会,她们也收获了很多大厂的全职offer。

你可能会觉得我举的例子太极端,都在以那些找工作结果很理想的女生作为例子。其实我身边也有妹子找实习找全职并没有很顺利,但很大一部分原因并不是因为性别,有一些是因为运气不好,有一些是自身不够努力,有一些是由于转专业而导致简历关不好过。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想要在科技公司找到和计算机相关的工作,都离不开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和充分的面试准备,这些都需要通过努力,并不分性别。我有一些转专业学习计算机的女生,虽然相对科班的人缺少了些计算机方向的经验,毕业后只拿到小公司或初创公司的软件工程师offer,同样也在职场中学到很多,经过小公司的历炼后跳槽拿到了大公司的offer。

除了我身边的例子,硅谷也有很多大神是女性。

比如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方向的教授李飞飞,同时也担任Google Cloud的首席科学家;
曾任百度副总裁和Pinterest Senior VP的Li Fan,现在加入初创公司Lime成为VP和head of engineering;
英特尔大数据团队的VP马子雅、原Google AI中国中心总裁现任Snapchat研究主管的李佳,VMWare全球副总裁李严冰。

他们都是在计算机行业的女性工作者。诚然在计算机行业,尤其是在国内,是一个男性占大多数的行业,但这不代表女性学计算机没出路。现在在美国很鼓励Women in Tech或Women in Engineering,相信之后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妹子来学习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并在计算机行业就业。

 

我们通常指的学计算机,对应美国这边的专业叫computer science。除了computer science,其实有很多和计算机结合的学科也可以选择,比如Data Science,Machine Learning,Business Intelligence,Computational Finance,Computational Biology/Bioinformatics,HCI,Robotics。所以女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想走的方向,除了软件工程师之外,女生也可以走数据科学家、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商业分析师等职业道路。

 

【Computer Science】

就业方向:不同方向的软件工程师

需要掌握的技能:一般给应届生的软件工程师岗位在招聘面试时常考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软件工程师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称呼,这个职位还分很多领域,比如网络安全工程师,系统架构师,前端和后端工程系,测试工程师,嵌入式开发工程师,移动端开发工程师,大数据工程师,算法工程师,运维工程师(DevOps Engineer)。所以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外,可以在大三大四或者研究生阶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一般计算机本科需要学习的课程和知识有:高等数学,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系统,编程语言,编译原理,程序分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工程,程序设计等。

 

【Data Science】

就业方向:金融行业、医药公司、科技公司做数据科学家。

需要掌握的技能:数据科学家对学历的要求相对会比较高,一般招聘博士或者硕士为主,需要掌握统计、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识。在编程语言方面,数据科学家一般用R和Python为主。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现在很多数据科学家的岗位也要求求职者掌握Hadoop、Spark等大数据处理工具。数据科学家还需要掌握扎实的数据库知识和SQL语言,熟悉数据可视化的工具(比如ggplot,Matplotlib和Tableau)。

 

【HCI】

就业方向:UX/UI designer。

需要掌握的技能:UX设计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需要了解用户和一个系统(比如手机、电脑)发生交互时的心理感受。除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ser-centered design)技能外,还要学习原型设计与制作,互动设计,用户研究(User research)等方面的知识。

常用的需要掌握的UI设计的工具有Photoshop,Illustrator,Fireworks和InVision等。这个职位还需要很好的沟通能力,因为需要经常与程序员和产品经理合作。

调查显示,在美国担任UX/UI designer这个职位的人,很多本科都是心理学、商科等专业。

 

【Business Intelligence/Business Analytics】

就业方向:这个专业是商科与数据科学的交叉学科,毕业后一般去互联网公司、金融行业、医疗制药等企业担任商业分析师或数据分析师。

需要掌握的技能:需要学习一些数据科学方面的技能,包括统计推理和建模,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统计。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计算机方向的技能,如编程,数据库管理,大数据处理。除此之外,一般Business Intelligence专业也会开设很多商业相关的课程,比如E-business,商业管理,金融基础等。

 

举这些与计算机有关的专业的例子是想说明计算机有很多发展方向和领域,还需要很多的相关专业的人去填补这些行业的空缺。计算机也和很多传统学科组成了交叉学科,比如计算金融学,计算生物学。女生不需要担心学计算机是否有出路,多尝试,确定一个感兴趣的方向并努力掌握该方向的专业知识才是现在应该考虑的事情。

祝每个学计算机的姑娘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收起
取消
芝士圈小程序
  • 芝士圈留学文书
    芝士圈留学文书

    实时查看文书进度,随时随地联系导师

  • 留学快递寄送
    智能选校工具

    数据基于65000+申请用户,简单2步定制你的专属选校分析

  • 留学申请咨询
    留学申请咨询

    全面扫除留学疑问,随心所欲召唤行家

  • 留学疑问全解答
    留学疑问全解答

    与梦校学长学姐交流,解答申请路上的任何疑问

  • 出国留学申请文书修改服务
  • 智能选校工具
  • 留学申请咨询
  • 留学疑问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