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你去了香港才知道的?
2019-06-17
Nova Yuan的头像

Nova Yuan 文章作者铭牌

香港中文大学, Visual Culture Studies(视觉文化研究)

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 视觉文化硕士(Visual Culture Studies)项目,现任互联网项目经理,对香港传媒等相关专业申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曾参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交流交换项目,本科毕业后全程D.I.Y申请,其间形成了对香港、日本、英国等国传媒、文化研究等专业申请的自我认知体系。 孤独申请路,希望可以与你携手,共同迎接更多彩的未来。

谢邀~答主之前在香港上学、生活、探索过一段时间,虽说不上和很多香港人打过交道,但一些经历可以作为对本题其他回答的些许补充。第一次跟大家聊的话,先以与香港人的沟通为切入点吧。

毕竟,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涉及很多因素,属于复杂域的问题,本没有既定而精准的答案。但更多的角度、更广阔的视野是可以拓展我们想问题的认知边际,从而使了解到的信息越发逼近真实。

一、关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

首先是说,在香港说普通话会不会沟通困难?答案是会的。因为大部分香港人普通话的听力和口语都不太行。

我曾参加过微软的女性创新训练营,同组的5个妹子4个香港人,1个台湾人,其中台湾妹从小用国语生活学习(虽是同一种语言,但台湾用“国语“,我们用”普通话“代指,其中的历史原因和背后的文化差异研究起来也很有趣),虽跟大陆普通话在语音语调、个别词句上稍有出入,但日常交流起来还是非常流畅的。而香港妹子们的情况则是,只有一位可以用普通话流利沟通,(90%的内容可以听懂,还剩10%的词句意思需要多几句话解释一下能明白。)剩下的几位则只能听懂我一段话中30%-40%的大致意思,大部分词语需要解释才能明白。口语的话呢,就更加费劲一点,往往想表达的一句话中能想起一两个核心词语,但一到连成句子的时候就卡了核,索性直接换成了用英语交流。

大家刚开始交往那会儿,除了语言障碍,我还时刻感受自己和香港妹子们的点很难踩到一块,而和台湾妹子的沟通则顺畅很多,这点在大家为了避免语言障碍换英语沟通后更加显露出来。时事热点、明星家长里短、网络吐槽,香港人和我们关心的东西都差别太大了。当时有人问我在大陆女生中们很火的香港男艺人,我说陈伟霆,王嘉尔呗,同组的女生都觉得不可思议。毕竟,似乎这些将精力投入在大陆发展的香港明星,往往在香港本地都会被没好气的对待。而在香港本地火力全开的偶像明星,那些各类媒体上经常受追捧的身影,除了老牌港星和歌手之外,在大陆的知名度通常很低。我曾经参加香港新媒体集团的招聘笔试,其中有很多道有关香港社媒上热点、网红的段子,着实让我摸不着头脑。其中,语言有一方面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则是文化、价值的不同及其引发的行为模式的迥异。

此外,大致因为殖民文化在香港基因中强大的存在感,香港人比起大陆人、台湾人来说更偏向欧美的思维。一位香港的小姐妹告诉我,除了家庭特别富裕或有这种习惯,否则大部分成年的香港学生很少会问家里要钱。对应的,香港政府也会出台一些补贴和奖学金政策,让一些还在学习中的学生尽量做到经济独立。

不过,即使存在如上所述的,种种可能会带来沟通障碍的因素,人与人交往的实际情况却是非常神奇的东西。

到了训练营的后期,我和组内的两位小姐妹们发展出了深厚的友谊,现在也时不时在WhatsApp上用普通话沟通。而这两位,用她们自己的话说,都是普通话从未及格过的同学。

二、我的一些小看法

后来我分析总结,在面对大陆问题的时候,训练营中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为方便理解而做的简单分类,可能比较笼统,也缺乏全面):

第一类,对大陆所知甚少且缺乏兴趣的。有很多训练营员,因为所学专业和工作并不需要关注国际局势(如幼儿教育、法律等),因此之前虽或多或少听说过大陆的发展和问题,但既不利益相关,也并不好奇。对着这些人来说,跟大陆人的交往是比较“随缘“的,因此,本是表面上的语言障碍往往会变成很大的沟通障碍,聊天中听不懂意思的一两次皱眉,可能就终止了之后再沟通的可能性。

第二类,基于过往经验、经历(各种媒介上有关大陆的信息、大陆的短期生活、学习、旅游等等),在脑中建构了一个大陆的形象,并且带有既定的价值判断。此后,再接受到的所有信息,都在不自觉中不断强化这种判断。有不少金融业、IT业的香港人,惊讶于大陆近两年的快速发展,通过各种游学、交换途径来大陆进行短期的工作、研修、生活。在此期间,也许是因为前面提及的文化、语言等原因,这些人虽切实感受到了大陆的不断发展,但另一方面却也对种种问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很多香港人去大陆做过几次生意之后,的确承认内地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近年来,香港高校、企业也有更多的内地交换、学习项目供香港本地人选择。但我认为,正如训练营中一位香港姑娘总结的那样,”新一代对大陆抱有关注的学生,大多是把大陆看做是竞争对手的,我们希望从竞争对手中多学习点东西,然后重振香港的经济。“这应该还是大多数香港人的心声。

几乎没有多少香港人会把大陆经济的发展看做是香港的发展,在大多数的香港人心中,无论是政治、经济亦或文化差异,他们始终无法找到坚定的认同点。因此,在该种情况下促生的误解当然也就很多,尤其是对于大陆-香港关系,或是在和大陆一些热点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公民素质等等的问题上。

第三类,虽然也囊括着几种不同的类型,但大致可以总结为思想自由、充满好奇。在和我成为不错朋友的香港人或是外国人中,几乎90%都有相似的特质。比如刚刚提到我在训练营中交到的好朋友Winnie,她是属于此前对大陆一无所知的类型,但仅仅是几次聊天,听我描述了一些大陆生活和香港的不同之后(我向她普及了一下各种“神奇“app的使用),就好奇地想向我探索更多有趣的事情。对她来说,了解大陆并没什么实质性目的,就像她同期也在学习法语,并跟我孜孜不倦地讲述她的毛里求斯朋友和他们在我们看来非同寻常的生活一样。在这种好奇心下,她敞开心扉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的信息,这些知识不断颠覆之前的认知,并让她形成了非常活跃的思维。而另一位朋友Stephanie,虽跟之前提到的,想跟大陆竞争的香港妹子有类似的想法,但她并没有让之前听到的信息和价值判断左右她新的判断。她也是带着好奇心去接受新的信息,因此在与我,与其他大陆人的沟通中,不断打破之前的种种误解,更新对于大陆的认知,无论好坏,并且从这种经验中学习。

其实,并不难看出这几类人的区别吧。比起第三类人,前两类香港人无论对大陆了解或多或少,却总很容易陷入到刻板印象中。的确,在生活中,为了减少认知成本,我们往往喜欢对某一类人或事进行概括,并用这种过分简单的总结作为对这类人或事行为的预判或是特征的展示。之前让大家看着津津乐道的欧洲(人)地图,从各个欧洲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中截取一个有趣、鲜明的特征作为对整个国家或人民性格的描述,细想来也是刻板印象的一种。我在北欧生活的那会儿发现,即使是世界人民公认的思想自由、讲求平等的北欧国家之间,也会有充满对邻国充满爱恨情仇的刻板印象和互黑。(此处欢迎对北欧有兴趣的同学在评论或微信里一起讨论( ̄▽ ̄)~* (〃’▽’〃))

刻板印象太符合我们人类爱偷懒的习惯了,不自不觉中就会产生。我在新西兰住青旅的时候遇见过一位呆萌的瑞士小哥,可能因为长相在东方审美中颇为英俊,在公共厨房做饭的时候被几位中国妹子邀请了一起去吃火锅。我是后来在聊天室规划行程的时候遇见他的,因为小哥身世惊奇(小时候是足球运动员,现在即将成为飞行员服役),而我又装着自己和四处听来的许多故事,所以在相互的东扯西扯中聊得不亦乐乎。小哥对我的中国身份表示不信,他呆萌地跟总结说,Nova,中国人不会像你这样独自去那么多地方跑来跑去的,我前两周在青旅里遇见的中国人,都是成群结队的。而且他们告诉我,新西兰已经是他们到过的最远的地方了。还有,刚才请我吃火锅的那些中国女生,她们一看到我就捂嘴“呵呵“的笑,我还以为中国人都是这么笑的呢!可你不是。

我一边看他模仿的出神入化,一边笑岔了气。不过是两周时间、遇见数个中国人,呆萌小哥就模糊地建构起了对中国的印象,并且因为叠加效应,形成了已经算顽固的刻板印象。以至于后来我给他展示中国城市的样子、中国的手游(他说自己喜欢玩游戏,但从没听说过中国的游戏)时他瞠目惊舌,又粘着我在B站上给他找了不少up主有关生活、娱乐和搞笑的视频。(关于足球这一点,是在他问道我时,我唯一沉默的=。=)

除上面提及的个人经历之外,媒体的议程设置也很容易让人对某些文化画下刻板的印象图。因此诸如“为什么中国人都要吃狗肉,你们不养宠物狗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中总是屡见不鲜。而我遇到这样的问题,除了做好解释之外,还会顺便多问一句信息的来源。

之前做纪录片研究的时候跟我的导师交流过这个话题,也因此很喜欢研究BBC的纪录片,看他们如何既隐秘有显著地展现对于其他国家、文化的意识形态。(对此有兴趣的小伙伴欢迎勾搭,让我们一起讨论~)

大致因为小时候泡在书籍和动漫作品中长大,与现实世界形成实际连接的地方比较少,我曾天真地以为万事万物可以被理解、被总结、被掌握。但当我第一次独自走出熟悉的环境,并在此后不断踏上世界不同的角落,倾听多彩的故事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太复杂了,也太有趣了。

所以,不可能有概括这个世界的简单法则的。一旦对事物形成了刻板印象,就瞬时失去了了解世界多面而丰富的机会了。因此,我非常喜欢跨文化的沟通,无论在学习、旅游、生活中,都对不同的文化饱有好奇。

此前,因为我喜欢研究、模仿不同语言,甚至不同口音,聊天的时候也总有一些有趣的经历和故事,所以总会遇到一些外国朋友觉得我“不像中国人“,但我跟他们说,中国像我这样的人有不少,跟我不一样的人也有很多很多。

文化是丰富多元的,每一种文化内部也是多彩且充满细节的。

最后,突然想起了一个令我记忆犹新的小故事:

前两年我去中大办毕业手续,因为盛夏酷暑,回来途中去学校食堂买了奶茶坐下,在那时遇上了两位香港本科的小妹妹。

她们抱着两本圣经和一答文件,似乎是经历了不少次拒绝,走到我这里的时候,好像已经泄气了。所以,当我二话没说就接受了她们填写调查问卷的邀请,而她们知道我是大陆学生的时候,脸上露出了非常惊讶但可爱的神情。

她们说,大多学生,特别是大陆生看见她们会避之不及。

但我接受她们的邀请并非是有入教的倾向,也不是因为我不懂拒绝。我答应,只因为她们对我说,“你好,可以打扰一下,请教你对于基督教的看法吗?“

她们说,我们想与你沟通信仰与思想,而并非很多人口中被妖魔化的传教,把某种信仰与行为强加于我。此前,我从历史和文化研究的角度对基督教略有了解,但与教徒们就信仰和生活的深度交流,那是第一次。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我们相互谈及自己的迷茫、信仰和这些信仰给予自我能量的方式,对这个世界存在的丰富多样的可能性感到惊讶和赞叹。临别前,她们真诚地用仪式帮我祈祷,在明媚夏日的玻璃窗边显得纯净而美好。在深度的沟通与了解中,有太多触动内心的共鸣,即使她们基督教徒,而我是无神论者。所以后来我在票圈里留下的文字,似乎都沾染了些那个平凡而特殊下午的平和与内里蕴藏的巨大能量:

明明是来和这里的山和海告别的,

没想到却也和新的朋友相遇,

Hello Goodbye& Hello。

芝士圈留学免费福利

  1. 注册后免费查看一份成功者申请档案: 名校录取者GPA、语言成绩、留学文书
  2. 申请成功者背景参考: 注册 后添加客服微信,发送「目标申请国家/地区+专业」领取
  3. 注册后无限量查看:留学文书范文,含PS/SOP、简历、essay等
添加收藏
已收藏